在時代的滾滾洪流中,基礎設施建設的“硬聯通”猶如堅實的基石,支撐著經濟的蓬勃發展與社會的不斷進步,為我們鋪就了一條通往繁榮昌盛的道路。
回首往昔,一個個基礎設施建設的壯舉令人贊嘆不已。以澳門為例,1999年回歸祖國時,安徽省贈送的《回歸鏡》上的跨海大橋圖案預示了未來澳門與祖國緊密相連的美好愿景。如今這一愿景已成為現實。數十年間,澳門半島與氹仔之間陸續開通了四座大橋。2005年通車的西灣大橋以其獨特的上、下雙層行車道設計和主孔跨度達180米的特點,成為當時世界雙層混凝土橋梁跨度之最,并被印在50元澳門幣上,成為澳門的標志性建筑之一。2024年10月1日,澳門首條雙向八車道跨海大橋——澳門大橋正式通車。這座大橋的命名凝聚了5703位澳門市民的熱情,從近14400多個建議名稱中脫穎而出。“澳門大橋”不僅是一座連接兩岸的交通樞紐,更是澳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待的象征。
除了橋梁建設,能源與水資源的供應保障也是基礎設施“硬聯通”的重點體現。曾經缺電的澳門,如今有了南海油氣田伸出的專供天然氣管道,粵澳“南、北、中”三條輸電通道接續架設,為澳門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強勁動能。1999年回歸當年內地對澳供電量為1.95億千瓦時,到2024年7月供電負荷突破百萬千瓦,累計供電量超過730億千瓦時。這些數字證明了內地與澳門的緊密聯系。在水資源方面,珠江千里清流育濠江,遠在廣西、廣東的水利樞紐、供水管道建設讓珠海能夠為澳門提供穩定的淡水供應,年供水量逾1億立方米,日供水約30萬噸,解決了澳門的用水問題。
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基礎設施建設的“硬聯通”成果更是數不勝數。港珠澳大橋宛如一條巨龍橫臥在伶仃洋上,東接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門,將粵港澳三地緊密連接在一起,成為大灣區融合的超級“連接器”。它不僅縮短了城市之間的時空距離,更促進了人員、物資、資金的高效流動,為大灣區的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在國外,中國企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新建和改造鐵路、公路、橋梁、港口、輸變電線路等,為當地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做出了重點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