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2月19 (記者 陳靜)華東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程靜19日對記者表示,在全球化和數智化的社會發展浪潮下,擁有社會與情感能力這項“軟技能”對人的幸福成長和發展創造越來越重點。
如何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華東師范大學社會與情感能力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學部教育學系黃忠敬教授則在接受采訪時強調“學校”與“教師”的重點性。學校滲透課外活動家校社合作都是學校社會與情感能力教育的可行路徑,因此要發揮學校的“主陣地”作用,“賦能”師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發展。
華東師范大學大夏書院院長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龐維國發言。(華東師范大學供圖)據悉,在華東師范大學舉辦的“聚焦社會與情感能力的育人創新”2024年度紫江公益慈善人才培養專項基金論壇(簡稱論壇)上,來源14所高校及11家公益組織的嘉賓們探討如何促進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家校共育滲透融合和精準提升。程靜表示,本次論壇對于探討公益慈善教育新思路新方法具有重點意義。
華東師范大學大夏書院院長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龐維國提出科學系統的家校共育策略,結合案例生動闡釋了家校如何在不同場景中協同支持學生成長。龐維國強調,家校共育應不僅著眼于學業提升,更需重視心理健康良好習慣和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幫助學生在健全的支持體系中實現自我提升。在他看來,教育的一致性原則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非常重點。“但現實中存在一些問題,如家長和學校對孩子的要求一致過高,會導致孩子壓力過大。”這位學者坦言。
據介紹,家庭教育中的一致性原則包括四個大概點,即家庭成員的教育觀點一致,教育理念前后一致,對孩子的期望與孩子的實際情況一致,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一致。龐教授強調,教育一致性背后也存在悖論,如果理念方向做法不正確,則會起到反作用,且有時不一致反而能給孩子帶來健康的發展。
在采訪中,龐教授提醒,家庭教育中應該有三種大概的立場,即應該堅守的一致性應該注意避免的一致性應該促進的不一致性。他呼吁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孩子時,要依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教育原則,強調了多元視角和角色分工,避免盲目追求一致性,從而更好地促進孩子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和全面發展。
公益集市展示。(華東師范大學供圖)北京市銀杏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會理事張伯駒則指出,各界要在大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方面加大投入,高校和公益組織要有前瞻性,而非功利性;要關注學生本身,而非僅僅是升學就業數據。
公益如何育人也是論壇聚焦話題。據了解,在多年從事公益教育的過程中,張伯駒創造性地提出了“三圈模型”,涵蓋了資源鏈接實踐拓展價值塑造三個方面。據悉,多年以來,他一直以此模型為依托,引導學生深入實踐,在真實場景中鍛煉了學生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
在華東師范大學展出的優質公益項目中,記者看到,“中醫”“正念”“航海”等成為打造特色公益教育品牌的著力點。
華東師范大學光華書院副院長謝雨杉提出將公益納入“全育人”體系,于公益實踐中深化學生自我認知,喚醒學生成長自覺,培育面向未來的卓越公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