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斯拉Optimus機器人的社交賬號更新了一段視頻,主題是“每天散步有助于清空你的情緒”。畫面中,夕陽的余暉灑在Optimus的金屬外殼上,它憑借雙臂的擺動輕松攀爬一個陡峭的山坡。更令人驚嘆的是,它在下坡時還能以小跑的方式優雅地完成動作。雖然途中出現了輕微的“腳滑”,但它迅速調整重心,毫發無損地完成了任務。這種精準又靈活的表現讓人瞠目結舌。馬斯克特別強調,這些操作都是在“蒙眼”狀態下完成,完全沒有依賴視覺攝像頭等設備。
一位朋友在看完這段視頻后感嘆:“這個機器人有些‘人里人氣’。”Optimus的進化速度確實讓人驚訝,似乎它不僅擁有了模仿人類動作的能力,還在試圖觸及某種更本質的東西:我們對于“人”的定義。
事實上,不只是特斯拉在強化機器人的“人性”。過去一年,全球范圍內多家企業紛紛將“人形機器人”推上舞臺。從會陪老人聊天的優必選Walker到幫助完成醫療任務的Grace(漢森機器人),再到波士頓動力的Atlas,它們都在試圖接近“人”的姿態。2024年12月,華為宣布進軍人形機器人領域,比亞迪發布了具身智能研究團隊的專場招聘信息,標志著國內科技巨頭對該賽道的重視。盡管這兩家公司目前未明確表示涉足機器人制造,但此次布局顯示出其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融合方面的戰略意圖。市場預測,到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約27.6億元,而到2029年,該市場規模有望擴大至750億元,占據全球市場的32.7%。
市場預測描繪了一幅令人憧憬的未來藍圖。依據高盛的預測,到2035年,人形機器人市場空間有望達到1540億美元,相當于2021年智能手機市場的三分之一。花旗銀行則預測,到205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7萬億美元,全球人形機器人數量將達到6.48億臺。這些數據反映出人形機器人在未來各領域的廣泛應用潛力。特斯拉CEO馬斯克更是樂觀地表示:“未來,每個人可能都擁有兩個機器人助手,全球人形機器人的數量將遠遠超過自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