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升級或“倒逼”國產芯片上位 國產替代加速落地

中美之間的關稅已經從34%、84%上升到目前的125%,進入極限對壘階段。半導體作為關鍵進出口產品,受關稅加碼影響尤為明顯。隨著原產地認定新規和芯片報價暫停等消息的曝出,涉美芯片進口通道空前縮窄,國產芯片被推向關稅戰爭前線。

最新消息顯示,自2025年4月12日起,中國將調整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的關稅稅率,由84%提高至125%。在目前的關稅水平下,美國輸華商品已無市場接受可能性。如果美方繼續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中方將不予理會。

關稅反制措施實施后,國內半導體行業迅速響應。同日,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發布關于半導體產品“原產地”認定規則的緊急通知,指出“集成電路”的原產地按照四位稅則號改變原則認定,即流片地為原產地。協會還建議,無論封裝與否,“集成電路”進口報關時的原產地應以晶圓流片工廠所在地為準進行申報。

這一消息導致涉美芯片企業集體靜默。不少美系芯片公司的新增訂單暫停報價,各方都在評估影響。考慮到成本負擔加劇,美國芯片可能加速撤出中國市場。目前,美國本土的主要晶圓廠包括GlobalFoundries、英特爾、美光和德州儀器。其中,除了英特爾的產能集中在美國外,德州儀器的晶圓廠主要位于得克薩斯州、緬因州和猶他州,少部分在德國,封測主要在美國本土,部分位于馬來西亞、菲律賓和中國成都。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