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近1900家老人家食堂為老年人甚至年輕人提供了便捷的餐飲服務。22萬名低收入人口被納入動態監測平臺預警體系,確保問題能夠及時發現并解決。婚俗改革方面,河北區意風街等6個特色結婚登記點將婚禮與美景結合,減輕了新人負擔。近年來,天津市民政局聚焦“一困一殘、一老一小”等群體需求,**了一系列民生政策,完善各項制度體系,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著力解決百姓急難愁盼的問題。
社會救助關系到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和社會公平正義。天津持續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確保民生底線得到保障。今年**了《關于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 做好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工作的實施意見》,構建分層分類、梯度救助格局。通過“大數據+鐵腳板”的方式,將13.69萬人納入保障范圍,累計救助各類臨時遇困人員3211人次,幫助321名人員成功尋親。此外,動員全市114家基金會和189家慈善組織開展靈活救助幫扶,組織“情滿津門”等活動,發放慰問金1.55億元,受益群眾達16.5萬人。
“津牌養老”越來越受到市民認可。民政部門積極推動養老服務從特困老年人向全體老年人擴展。一方面組建新一屆老齡工作委員會,大力推進老年友好社會建設;另一方面優化設施建設,新建養老機構17家,新增床位1806張,并建成10個老年人認知障礙照護專區。同時,擴大老年助餐補貼覆蓋范圍至70歲以上7類特殊困難老年人,建立健全高齡津貼、養老服務補貼和養老護理補貼三項制度,完成1500余戶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通過舉辦養老金融研討會和交流對接活動,壯大銀發經濟,推進京津冀養老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民政部門積極推動公共服務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橐龅怯泴崿F全市通辦,試點跨省通辦,并積極推進婚俗改革實驗區建設。持續開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推動殘疾人兩項補貼全程網辦,惠及20萬人次。21個部門聯合開展流動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關愛提質增效行動。在全國率先推出96456“送親人、找民政”服務專線,拓展“海之眠”骨灰撒海服務品牌影響力,輻射多個省市。
民政部門還持續推進社會組織創新創優,凝聚社會治理共治合力。不僅創新社會組織監管模式,爭創全國唯一的社會服務機構綜合觀察點,打造天津行業協會商會活動品牌。2025年將繼續完善政策制度體系、服務保障體系、監督管理體系和社會參與體系建設,提升百姓“幸福指數”。